手术技术
在**阶段,进行彻底清创,并使用涂有抗生素骨水泥的锁定钢板稳定骨缺损。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以诱导膜的形成。在第二阶段,进行植骨以重建骨缺损。
**阶段(感染控制)
使用X线、MRI和放射性核素检查确定大致的感染区域。彻底清除窦道、死骨、坏死组织和缺血性硬化骨。使用高速盐水冷却钻进行积极清创以去除坏死骨,用咬骨钳清除肉芽组织,并刮除骨床上的膜。清除所有感染和无活力的骨及软组织,直至出现良好的点状出血(表现为“辣椒征”)。将感染的骨和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查。使用大量碘伏、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使用锁定加压板稳定股骨,使用重建锁定板稳定胫骨和腓骨。使用混合了5g万古霉素的抗生素骨水泥(每40g PMMA含0.5g庆大霉素)(Heraeus, Hanau, Germany)填充骨缺损。将钢板包裹并延伸至近端和远端1-2厘米以扩大诱导膜的体积。对一些患者使用游离皮瓣或局部转移皮瓣以确保伤口完全覆盖。缝合前放置引流管。术后根据分离细菌的敏感性给予有效的静脉抗生素,如果未分离出细菌,则给予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锻炼。如果感染复发,则重复**阶段手术。
第二阶段(骨重建)
在**次治疗至少6周后,当软组织状况良好,无感染临床体征(肿胀、发热、疼痛、窦道形成等);血液检查(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未提示感染时,可进行第二阶段治疗。选择原切口,纵向切开诱导膜,仔细保护诱导膜的完整性。彻底去除骨水泥和内固定,并对骨端进行去皮质处理。从髂嵴(单侧或双侧)获取自体移植物,对于大段骨缺损患者,混合使用同种异体移植物。选择髓内钉、锁定板或髓内钉附加锁定板进行最终稳定固定。仔细缝合诱导膜,然后完全缝合切口。
术后随访
**阶段后每月随访一次,第二阶段后每3至6个月随访一次。复查包括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肿胀、发热、疼痛和窦道形成)、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正侧位X线检查。观察并记录感染复发、骨愈合和并发症情况。当白细胞、血沉和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且无局部感染临床体征(如肿胀、发热、疼痛和窦道形成)时,则认为未发生感染复发。通过X线获取骨愈合时间,影像学愈合定义为缺损区两个垂直X线片上出现三面皮质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