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之前讲过如何高效的做成形。但是从有到无很容易,从无到有就会很难,尤其是面对着年纪轻的患者,后期的半月板移植,乃至阔筋膜的移植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半月板的部分功能。
因此,在现在桶柄样撕裂的患者中,如何能尽可能的保留并缝合撕裂的半月板变得异常重要。即使愈合很难,但是小编认为,它至少比前两种方式“造”出来的半月板更便宜,更适配!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内侧半月板缝合时,不同区域用哪些方法更好,同时如何避免相应的医源性损伤?
首先,我们习惯将半月板分为前角、体部、后角三个部分,其间是没有明显分界线的,这样的划分只要我们在交流时能对齐颗粒度。
Śmigielski等人提出将内侧半月板分为五个解剖区域:区域 1:前根;2区:前内侧区(分为2a区和2b区);3区,内侧副韧带浅层区域;4区,后角;5区,后根。与之前的描述相反,这种区域划分是基于每个区域内侧半月板的不同解剖特征。我们可以将相应的缝合区域按照前根、前角(2区)、体部(3区)、后角(4区)和后根(5区)进行归纳!
前角部分(1-2区)
Ⅰ区由内向外缝合较困难,应加用侧方辅助切口缝合,或者采用由外向内缝合法,如果前角止点部损伤,或者前角损伤广泛,明显松动时不宜缝合可予以前角切除或者穿骨道重建或者锚钉固定。
在前角我们更多的使用由外向内的方法进行缝合。传统的可以通过牵引线(如PDSII)进行穿刺牵引,并引入相应缝线或者直接用PDSII进行缝合固定。
下面视频为大家演示的是不在使用牵引线的时候进行的不换线快速缝合技巧,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缝合时间!
由外向内单针不换线快速缝合示范视频
体部部分(2b区、3区及部分4区)
体部采取由内而外的方法进行缝合,选择合适的穿刺引导器,定位于预缝合部位。
为了避免隐神经及其分支的医源性损伤,在采用由内而外(outside-in)的技术时,应保持膝关节伸直,手术中可以用手触摸半腱肌腱,确保出针的位置位于它的后方,这样能有效的避免损伤到隐神经!
内侧半月板体部缝合技术示范视频
后角部分(4区)
这一部分多需用探针探查或改用后内或后外侧入路才能发现,目前多采用全关节内缝合法修复。
但是前面讲到过4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隐窝,其表面并没有任何组织连接。(有部分医生在用探针去探查内侧半月板这一区域时,会认为这是半月板的损伤,其实并不是!!!这是正常的解剖结构,是后隐窝!!!这点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去瞎缝合!)
半月板全内缝合示范视频
后根区(5区)
目前后根的修补方法有很多,大部分都是通过穿骨道进行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