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 | 髋臼骨折4块板15颗钉,关节怎么换?

2025-08-29

髋臼骨折常给股骨头带来难以修复的损害,是髋关节置换的主要病因:

  • 血管直接损伤

  • 解剖特点: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内外侧动脉、闭孔动脉及股骨滋养动脉等,其中旋股内侧动脉最为重要。髋臼骨折引起股骨头骨折、脱位时,会直接损伤这些血管;另一方面,旋股内侧动脉有一定比例变异于臀下动脉,后壁骨折的瞬间即发生损伤。

  • 骨折类型:后柱骨折、双柱骨折等复杂骨折更易损伤血管,增加股骨头坏死的风险。

  • 创伤性关节炎

  • 髋臼骨折后,即便进行完美的复位固定,髋关节关节面也不可避免会留下“沟壑”。这种不平整在愈合后期随着骨痂的生长甚至会进一步加重,增加股骨头的磨损,进一步影响股骨头的血供和营养代谢。

今天要聊的,不是简单的初次置换,也不是广大病友纠结的取不取钉的问题,而是不取碍事,取了危险:

W女士,13年前因髋臼骨折行内固定手术,近2年来左髋部间断疼痛并活动受限、跛行,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密密麻麻的钉子:

数一数板子和钉子:
图片
1号板+4颗钉,2号板+4颗钉,3号板+1颗钉,4号板+1颗钉,11~15号钉子是游离的。
内固定刀口是这样的:
图片
髋关节巨大、偏后的刀口
而且对于本案来讲,从原切口进入无需额外增加手术瘢痕,既能取钉又能换关节——貌似一举两得很完美。
实际上,取钉子风险重重,看CT就知道了,懂的都懂,不再赘述:
这工程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活,难度在于取钉过程中需要广泛剥离,不可避免会造成出血过多,而且最最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坐骨神经损伤。
图片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工程够大,才能体现术者水平高?

NoNoNo,惹不起难道躲不起吗?

如何考虑病人的利益?如何降低手术风险?

熟悉长征故事的都知道,面对蒋军的围追堵截,教员“四渡赤水”的巧妙指挥成为军事史上的绝唱。
W女士还存在明显的髋关节屈曲挛缩,术中还需要进行前方关节囊的松解。
图片
麻醉后,依然无法伸直髋关节
面对困难,是迎面直上,还是另辟蹊径?
我们决定转变思路,不在内固定上纠结,反其道而行之,走直接前入路(DAA)。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非常正确。
置换术后,骨盆倾斜恢复
整个手术非常顺利,半个多小时即告结束,准备的血液回收机也没用;这些钉板压根就没对手术产生丝毫影响;如果走后路,这点时间恐怕钉子都找不完。
术后6天,丢拐行走、坐低凳子:
,时长00:41


建议全屏观看
术后12天来院复查:
关节切口相当于内固定切口的1/3
术后12天活动视频:
,时长00:12


毕竟骨折13年了

图片

后路好,还是前路好


髋关节置换有多种入路,每一种入路都有其优缺点,没有本质上的好坏之分。
图片
髋关节手术切口对照
后路是应用最广泛的关节置换切口,视野开阔,便于操作,适用于绝大多数案例,关节翻修案例更受医生的垂青。但缺点也很突出,切口长,手术结束需要缝合切断的后侧肌群,术后4~6周才能下蹲;**的缺点是,坐骨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始终存在。

髋关节置换常用入路比较

前路置换切口明显缩短,从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术后无需肌腱重建,且后方关节囊完整;术后疼痛轻,脱位风险较低,术后一周内即可练习下蹲。

对于大多数关节挛缩病人来说,前路更方便松解;在某些肥胖患者中,前路也更容易接近髋关节。

但缺点是绝大多数医生学习关节置换技术都是从后路开始,入手前路则需要一段时间的重新适应,改变思维,改变术中把控假体角度的习惯。

另外,对于肢体短缩、屈曲挛缩的病例,前路关节置换复位过程比后路要容易得多,同时减少了牵引过程中对坐骨神经的牵拉。点击下图查看复位难易程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两种切口“复位路径”明显不同

总之,经典后路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学习前路置换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手术选择,还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多一种方法,多一条路。

-END-


声明:本文转载自<股骨头坏死不换关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