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伤领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是永恒的课题。髓内钉系统,尤其是以PFNA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已成为主流选择。然而,临床工作中我们仍时常面临棘手的失败案例:看似完美的内固定,为何最终出现头钉切出(Cut-out)、穿透(Cut-through)或退钉?
本次内容中,来自四川省骨科医院的叶晔教授,将带您回顾髓内钉的进化历程,理解每一种经典并发症的根源,并给出目前临床应对的核心原则。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完整版资源,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同事;同时关注唯医加星标,为您持续提供优质骨科学习资源。
点击图片获取完整版
01
问题的源起
从“滑动”到“可控滑动”的探索
早期的髓内钉,并无现代意义上的“头钉”结构,因此也就不存在相关的并发症。
Y型髓内钉时代: 1940年Küntscher教授,首次引入了经皮质打入股骨头颈的“头钉”,开创了髓内固定的新纪元。
核心并发症——退钉(Backing out): Y型钉的头钉是“击入式”的,与我们熟知的PFNA螺旋刀片同源。在骨折端动态加压的过程中,近端骨块的回退会导致头钉向外侧退出,刺激甚至穿破阔筋膜张肌等软组织,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和不适。DHS系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次进化——Zicker钉与Set Screw: 为了解决过度退钉问题,1967年,Zicker教授在髓内钉尾端创新性地增加了Set Screw(锁定螺钉)。这一设计旨在实现“可控的动态加压”,允许骨折端在一定范围内滑动加压,同时防止头钉过度退出。这是骨科医生首次尝试从“被动滑动”转向“主动控制”。
02
“切出之痛”
拉力螺钉时代的梦魇——Cut-out
1990年,经典的Gamma钉问世。它**的革新在于将“击入式”的头钉改为了带有螺纹的“拉力螺钉”。这使得术中可以实现即刻的静态加压,并保留了后续的动态滑动能力。然而,另一个并发症随之而来——Cut-out(切出)。
1、什么是Cut-out?
它特指拉力螺钉从股骨头上方切出关节面,并且伴随着头颈骨块的内翻移位和复位丢失。
2、Cut-out的发生机制:
根本原因: 骨折端的旋转不稳定。
过程: 患者下地活动时,不稳定的骨折端产生反复的微动旋转,导致骨折线周围发生骨质吸收。随着骨支撑的丧失,头颈骨块逐渐失稳、内翻,而位置固定的拉力螺钉在这一过程中,最终“被动地”从股骨头上方切出。
3、Cut-out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在骨质疏松的标本中,拉力螺钉的螺纹并非在“切割”骨质,而是其把持住的松质骨与周围更脆弱的骨小梁发生了断裂,导致整个“骨-钉复合体”的把持力失效。
4、医生如何预防Cut-out?
一篇回顾了3000余例患者的文献指出,除了骨折不稳定这一无法改变的因素外,非解剖复位和螺钉位置不佳是导致Cut-out的最主要医源性因素。因此,外科医生能做的就是:
追求高质量的解剖复位。
优化螺钉置入位置: 遵循TAD(Tip-Apex Distance, <25mm)、CalTAD、Parker比率等评估标准,确保螺钉位于股骨头颈最理想的区域。
03
寻求旋转稳定
从“Z效应”到整合设计
为了对抗导致Cut-out的旋转不稳定,双钉系统(如PFN)应运而生。两枚交锁螺钉提供了优异的抗旋能力,但又引入了新的问题。
双钉系统的并发症——Z效应(Z-effect): 指置入头颈的两枚螺钉发生相向位移。通常表现为上方螺钉向外退出,下方螺钉向内滑入。如果方向相反,则称为“反Z效应”。
发生原因: 文献报道认为,复位不良,特别是残留内翻畸形(颈干角<125°)是主要诱因。在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或内侧支撑缺失的情况下,应慎用传统双钉系统。
再次进化——InterTAN: 为解决Z效应,InterTAN等整合式双钉系统将两枚螺钉在尾端连接成一个整体,既保留了优异的抗旋性能,又有效防止了两枚螺钉的相对位移。
04
“穿透之险”
螺旋刀片时代的挑战——Cut-through
进入现代,以PFNA和TFN为代表的螺旋刀片系统成为主流。螺旋刀片通过击入和旋转,对骨松质骨形成挤压,提供了更强的把持力,理论上能降低Cut-out风险。然而,一种新的失败模式出现了——Cut-through(穿透)。
什么是Cut-through? 它指螺旋刀片从股骨头内侧穿出,进入关节腔或盆腔。
与Cut-out的本质区别: Cut-out是力学失稳后的“被动切出”,而Cut-through更像是“主动穿入”。其发生机制与刀片植入过深、尾端过度锁定(如使用Set Screw锁死滑动)导致动态加压失效等因素有关。
预防策略的转变: 预防Cut-out要求TAD<25mm(靠近顶点)。而预防Cut-through则要求刀片尖端与软骨下骨的距离大于10mm,避免植入过深。
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外专家又进行了更多的改进和创新,也有的将设计从动态加压变成静态稳定,在很好地解决了退钉、cut-out 和cut-through的同时,又出现了断钉等问题。
05
永恒的基石
回归外科基本原则
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头钉的进化史,也是一部医生围绕着退钉、Cut-out、Z效应、Cut-through等核心并发症展开的、充满智慧与反思的创新史。从Y型钉到Gamma钉,再到TFN和PFNA,每一次器械的迭代都是对前一阶段失败经验的总结和修正。然而,技术永远无法替代原则。:
追求**的复位质量。
实现最精准的内固定置入。